> 排行是 > 十大 > 二胡十大名曲

二胡十大名曲,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发布时间:2021-12-06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23次

目录

目录

导读 / Read

十大名曲,二胡十大名曲是哪些?相关知识是什么?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一、二泉映月

1、简介
(1)、中文名称 
二泉映月 。

(2)、所属专辑 
《阿炳曲集》 。

(3)、歌曲时长 
6分59秒 。

(4)、发行时间 
1949.4.23 。

(5)、谱曲 
阿炳 。

(6)、歌曲语言 
中文 。

(7)、类型 
二胡,民乐 。

(8)、录制人 
杨荫浏、曹安和。

2、概述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3、荣誉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4、乐曲影响
《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中被人们乐于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如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民乐合奏等。

5、社会评价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

6、作者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

二、良宵

1、简介
(1)、中文名 
良宵 。

(2)、原名 
除夜小唱 。

(3)、作曲 
刘天华 。

(4)、创作时间 
1928年1月22日 。

(5)、演奏形式 
二胡独奏。

2、概述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之夜创作的二胡独奏曲。

3、曲体结构
该曲在结构上由前后对称的两部分组成,采用了D宫调式,共64小节,2/4拍。作者把西方的单二部再现曲式结构和中国的五声音阶相结合,使旋律核心贯穿始终,让乐思不断的发展,旋律此起彼伏,富有一定的条理性与层次感

4、作品评价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小品《良宵》,在二胡最佳的音域内,尽情抒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旋律浑然天成,如山泉自由流淌。这种欢乐没有震耳欲聋的炮竹,没有觥筹交错的宴席,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温文尔雅地相互祝福,满怀希望地憧憬未来,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特点。

三、听松

1、简介
(1)、中文名称 
听松 。

(2)、所属专辑
《阿炳曲集》 。

(3)、歌曲时长 
3′30″ 。

(4)、发行时间 
1950年 。

(5)、谱曲
阿炳 。

(6)、音乐风格 
豪迈刚劲。

2、概述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

3、创作背景
音乐教育家杨荫浏在为《阿炳曲集》写的乐曲说明中说:“《听松》可能也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据《阿炳传略》说,人们听到阿炳演奏此曲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4、乐曲结构
《听松》的曲式结构为直进式三段体。全曲分五部分,主乐曲由三个段落组成,曲前有引子,曲后有尾声,前后对称,主题突出。引子及尾声为徵调式,乐曲第一、二、三段为宫调式。引子,每分钟约60拍;第一段,每分钟约80拍;第二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第三段,每分钟120拍;尾声,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结束。

5、社会影响
杨荫浏先生曾写到,“阿炳的创作超脱了狭窄师承的墨守,技术的呆板模范,开启了他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一曲的学习,可影响他对别曲的了解,对一种乐器的学习,可影响他对别的乐器的演奏技术。”“联系他周围的生活环境,他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6、作者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四、空山鸟语

1、简介
(1)、中文名 
空山鸟语 。

(2)、作曲者 
刘天华 。

(3)、发行时间 
1928年 。

(4)、演奏乐器 
二胡 。

(5)、出处 
《刘天华二胡曲》。

2、概述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寨》)。

3、创作背景
《空山鸟语》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鹿寨》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刘天华先生把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改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有一座山叫黄山,满山都是竹林,鸟语花香,非常美,这首曲子就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创作而成。

4、评价鉴赏
《空山鸟语》在曲式上继承了民族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思维,但又有所突破。具体地说,在速度布局上变化为“慢—快—散—快”的布局;在音乐材料布局上有所变化,即乐曲的最后不是传统的散板形式,而是主题的原速再现。

5、社会影响
1924年冬,《空山鸟语》一曲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师生音乐演奏会上初次演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誉满京华,名闻遐迩,久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1928年,《空山鸟语》定稿发表。1993年获中华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6、作者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五、寒春风曲

1、简介
(1)、中文名 
《寒春风曲》 。

(2)、所属专辑 
《阿炳二胡曲集》 。

(3)、谱曲 
阿炳 。

(4)、音乐风格
哀婉。

2、概述
《寒春风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曲子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寒春风曲》
二胡独奏曲,阿炳编曲。此曲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现了阿炳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阿炳自己说此曲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根据中国音乐教育家杨荫浏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此曲有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的钢丝录音。

4、作者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

六、月夜

1、简介
(1)、中文名 
月夜 。

(2)、音乐风格 
二胡 。

(3)、作者 
刘天华 。

(4)、创作时间 
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

2、概述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

3、创作背景
刘天华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因此,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以及胡适、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

4、社会价值
刘天华具有很深的中外音乐基础研究,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独具特色,雅俗共赏,尤其在《月夜》这首乐曲中,体现了很高的音乐审美价值,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二胡曲。

5、作者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七、流波曲

1、简介
(1)、中文名
 流波曲 。

(2)、作者 
孙文明 。

(3)、创作时间
 1952 。

(4)、演奏乐器
 二胡。

2、概述
《流波曲》是孙文明于1952年冬季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有着定弦方便、技巧独特等诸多特点。乐曲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较小,旋律富有叙事性,采用民间传统的循环变奏结构,配以孙文明自创的演奏技巧,大大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3、乐曲赏析
《流波曲》运用了民间常用的循环变奏的创作手法,乐曲结构短小,结构布局合理,特性音调贯穿全曲,起到点题作用。整首乐曲就是围绕着引子中的五个音符而展开的叙述。

4、社会评价
学术界认为,孙文明的代表作《流波曲》是我国民间二胡曲中的优秀杰作,在演奏技巧上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技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饱含着极其丰富的民间音乐、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全曲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较小,旋律富有叙事性,感染力极强,是二胡十大名曲之一。

5、作者简介
孙文明,又名潘旨望,男,1928年农历四月十六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他4岁那年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12岁即拜师学算命,以为谋生之道。13岁起即颠沛流浪,行走各地。1944年,孙文明开始学拉二胡。心灵手巧的孙文明在流浪苏南各地的途中四处求教,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在学会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江南丝竹、戏剧曲牌、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自己独创性的二胡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并尝试创作二胡新曲。

八、病中吟

1、简介
(1)、中文名 
病中吟 。

(2)、别名 
胡适,安适 。

(3)、作曲家 
刘天华 。

(4)、发行时间 
1930年。

2、概述
《病中吟》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教育家、文学家胡适同名,遂改为《安适》。

3、创作背景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二胡独奏曲,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打击,积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绪,又被亲友视为不务正业。他感到处境艰难,前途渺茫。在此种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4、社会影响
《病中吟》的问世给中国民族器乐(尤其是二胡独奏曲)的发展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意义。《病中吟》出现于1915年这样的年代,除了在20世纪民族器乐创作领域所具有的开拓性作用之外,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病中吟》投入到了自20世纪初开始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变革。

5、作者介绍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九、三宝佛

1、简介
(1)、中文学名 
三宝佛 。

(2)、二名法
三世佛。

2、概述
三宝佛也称三世佛, 三个佛世界的佛, 中间是裟婆世界的中央现在佛 释迦牟尼佛, 左胁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胁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称横三世佛。寺庙大雄宝殿所供一般三宝佛,或者华严三圣。

3、种类
(1)、三身佛
即清净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佛(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佛或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2)、纵三世佛
即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

(3)、横三世佛
即西方阿弥陀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或西方阿弥陀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例如,德政禅师所住持的少林禅院大雄宝殿就是供养的西方阿弥陀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

十、光明行

1、简介
(1)、中文名称 
光明行 。

(2)、发行时间 
1932年 。

(3)、谱曲 
刘天华 。

(4)、音乐风格 
民乐。

2、概述
《光明行》,公认二胡十大名曲之一,是刘天华于创作于1930年前后,发表于1932年的二胡独奏曲。

3、创作背景
《光明行》创作于1930年前后,发表于1932年。该曲是刘天华在遭受到幼女夭殇、次子病故、经济奇窘等接二连三的挫折与不幸的逆境中产生的。当时也正值中国革命走向低潮的时期,他目睹国乐沉沦,下决心“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为此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刘天华曾在音乐会节目单上解释道创作该曲的原因,因中国国外多数人认为中国音乐萎靡不振,所以写了此曲以证其误。




相关回答

相关专题

热门问答

热门专题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