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弘愿寺
1、名寺简介
弘愿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脚下,前身为大唐广教寺,为唐代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即广教寺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大唐广教寺二00四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
2、主要建筑
总分五大区:寺院主体建筑、寺前广场、双塔、半岛文化园区、周边生态园区。弘愿寺现建有山门、来迎殿、念佛堂、讲经堂、钟鼓楼、五观堂、僧寮等,共计七千平方米。2011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二万平方米。
3、工程项目
主要有:弥陀大殿、净土堂、祖师殿、方丈楼、法师楼、僧寮、上善人居(即莲友接待中心,内含接待大厅、素餐厅、流通处、客房、会议室、斋堂、念佛堂等,接待规模为300人),其中法师楼、僧寮各三栋(内含小念佛堂、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建成后全寺可常住僧众150人)。
4、道场日课
弘愿寺是净土宗道场,其日常修持依止净土宗创始人,即宗祖善导大师,专一持名念佛,日常早晚课以敬亭山弘愿寺
敬亭山弘愿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主,加念《阿弥陀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初一、十五,以及佛菩萨圣诞、成道日等等,则另有大供、法会。
5、住持简介
释净宗,一九六六年生于安徽宣城。一九八六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现中国民航大学)。1997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2004年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
6、寺庙轶事
(1)、没有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的作用,就好像一般的门卫。有了门卫之后,老百姓就觉得很难进去,说:“这个门难进哪。”念佛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任何人想进都可以进,甚至不想进的人,佛菩萨还会主动出来拉他进。对任何人,不问身份,不查证件,不设条件,这才是众生都可亲近的法门,没有障碍。
(2)、来迎殿
只有弘愿寺有来迎殿。来迎殿,是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阿弥陀佛会分身无数来迎接我们每个人。从现在,直到命终,一辈子,天天、时时、分分、秒秒来迎接,而不是只在临终的时候才来迎接。
7、交通信息
(1)、飞机
先乘机到南京(现已开通南京机场到宣城的大巴)或合肥后,再约二个小时车程可至宣城;目前芜宣机场已开工建设,距离市区20公里,预计2020年可通航。
(2)、自驾车
到宣城可以在高速路的宣城北(最近)、宣城西或宣城东下,进入宣城市后可询问到敬亭山(东大门)的路。
二、明教寺
1、名寺简介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是江淮著名胜迹,古庐阳八景之一,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标之一。
2、名寺沿革
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建筑格局
明教寺为明朝院式建筑,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粘土筒瓦,屋角发水戗,单椽,无斗拱,饰挂落。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屋角发嫩戗,无斗拱、柱廊。大雄宝殿旁有屋上井亭、教弩亭等名胜,均为钻尖式屋顶,粘土筒瓦,嫩戗屋角,下设鹅颈椅。整座寺院轴线基本对称。
4、建筑布局
明教寺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
5、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屋上井、听松阁。
6、历史文化
(1)、练兵台
三国时经常有500名左右弓弩手在此比武、操练,胜者赠以红袍以示奖励。百步穿杨,锣鼓声起,曹操哈哈大笑。为了使士兵们夏日不受日晒,台边种有许多松树,风来松声如涛,教弩松荫,为庐州八景之一。
(2)、铁佛
南朝梁武帝时(503一548),因掘得一尊高一丈八的铁佛,于是在教弯台上建一佛寺,名铁佛寺(一说在唐大历年间掘得铁佛)。唐大历年间改名明教寺,后毁于兵火。现庙为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所建。
7、佛事活动
(1)、1989年6月11日
明教寺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暨妙安方丈升座典礼。
(2)、1994年
明教寺举行了“祈祷护国息灾法会”。
(3)、1992年11月
明教寺又举办了“祝愿社会稳定、家庭祥和”为弘旨的佛七法会。
(4)、2014年10月
安徽合肥明教寺举行皈依传戒法会。
(5)、2016年2月
明教寺举办新春祈福活动。
8、文物保护
1983年,明教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013年,明教寺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文物价值
明教寺作为安徽名寺,历经千年,是罕见的明朝院式建筑群,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化城寺
1、名寺简介
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东晋隆安五年(401 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758 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
2、名寺沿革
九华山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 始建于唐,至 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
3、重修时期
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馆藏文物一千八百余件。全寺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寺名由来
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
5、文化传承
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正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6、寺内法器
化城寺是九华山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化城寺有竹根雕狮子、铜蟹、玉如意、银塔、玛瑙佛珠项链等古物。有一条镂花岩石质地的金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刀法明快,造型精美。另一块经人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制品,敲击时能发出8种悦耳的音响,是和尚念经时敲击的法器。
7、周边景点
(1)、大王洞
位于贵池城西南58公里处牌楼乡穿山村,主洞长22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以水景石景相交融的大型溶洞。洞内规模宏大,景色旖旎,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莲花等千姿百态。进口洞海拔135米。出口洞海拔65米。
(2)、天池寺
是求全家平安的寺庙,位于九华街上,风格和江浙一带的寺院有些不同,可能是由于地处山间,空间不够广阔,大殿的格局并不是一进一进的,而是平行的,不过殿内的佛像倒是没有什么不同,宝相庄严。
8、饮食
(1)、阮桥板鸭
因其产地得名,食之肥而不腻,松嫩可口,咸淡适中、味鲜醇香,诱人食之。
(2)、黄石黄精
产地是青阳县“莲花峰”至“黄石寨”山脉,属高山植物,采挖天然黄精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腌制成品、内脆外黄、味香甜,素称“九制黄精”常食能益寿延年。
(3)、椿芽焖蛋
是选用初春椿芽尖配以农家土鸡蛋,采取焖制技法烹制,椿芽经小火焖制,其香味尽渗透入蛋内,故成菜浓香扑鼻,脆嫩爽口。
9、民风民俗
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远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纷至。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
四、西庐寺
1、名寺简介
西庐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在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始建于公元180年,为皖中名寺。初为汉末李陵庙,李唐年间钦赐额为西庐寺,后因战乱屡经兴废。西庐寺有大河五间,中供弥勒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塔后一大石,有龙舌,在此迹如人坐。
2、名寺大殿
有大佛殿、后殿、官厅、掸堂、观音堂、二层八卦亭、钟鼓楼、藏经楼、通公塔、望湖楼等。
3、名寺文物
唐代八仙造像、童子童女铜像,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一方来砚,清朝皇帝钦赐的玉如意、古鼎、大明宣德炉等古物。
4、历史起源
三国时期,李典于山顶建庙祭祀其七世祖汉代名将李陵,故西庐寺又称“李陵庙”;因寺地处古庐州府(今合肥市)西南,所以至李唐年间皇家钦赐名“西庐寺”。此后,因战乱屡经兴废。
5、历史修复
民国初年,西庐寺的住持僧三惺(号梦东,1945年曾担任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对西庐寺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1995年春,西庐寺的大王殿翻修一新。此殿现座南朝北,一脊四带,储墙青瓦,大红雕栋。殿内,供一尊高大的地藏王菩萨,两旁彩修高垂,香烟级统。在大王殿两边,还新建了6间瓦房,也供奉了3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