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行是 > 十大 > 世界十大恐怖生物

世界十大恐怖生物?

发布时间:2021-06-17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90次

目录

目录

导读 / Read

世界十大恐怖,世界十大恐怖生物是哪些?相关知识是什么?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一、塔兰图拉毒蜘蛛

1、简介
(1)、别称
talantula。

(2)、门
节肢动物门。

(3)、纲
蛛形纲。

(4)、目
蜘蛛目。

(5)、种
talantula 和 Lycosa 种。

2、概况
塔兰图拉毒蜘蛛是对部分穴居狼蛛和捕鸟蛛的泛称,而并非具体的某一种蜘蛛。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其的描述非常著名。

3、特征及分布情况
塔兰图拉毒蛛是大型、多毛的蜘蛛,因为常在宠物商店被出售而广为人知。此类蜘蛛中大多产自美洲热带地区。有些南美的种确实能注射危险的毒素,但大多数此类蜘蛛的啮咬只能让人疼痛而已。有些塔兰图拉毒蛛可能大如餐盘。它们都长着巨大的毒牙,用于捕捉鸟类、鼠类和蜥蜴等食物。

二、吸血蝙蝠

1、简介
(1)、拉丁学名
Desmodus。

(2)、别称
吸血蝠。

(3)、界
动物界。

(4)、门
脊索动物门。

(5)、纲
哺乳纲。

(6)、目
翼手目。

(7)、科
蝙蝠科。

(8)、分布区域
美洲中部和南部。

2、形态特征
(1)、体态
吸血蝙蝠的身体都不大,最大的体长也不超过9厘米,没有外露的尾巴毛色主要呈暗棕色。它们的相貌看起来非常丑恶,鼻部有一片顶端有一个呈“U”字形沟的肉垫,耳朵尖为三角形,吻部很短,形如圆锥,犬齿长而尖锐,上门齿很发达,略带三角形,锋利如刀,可以刺穿其它动物的突出部位而饱食。

(2)、“回声探测器”
由于吸食流质的血,食道短而细,并且有狭长的胃。它们的前后肢和指尖都有宽大的翼膜相连,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翅膀,以利飞行,后肢之间生有蹼。吸血蝙蝠的眼睛比其他蝙蝠的眼睛更大,但是在漆黑的山洞里却没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跟其他蝙蝠一样具有“回声探测器”。

(3)、高频声波
它们能够发出高频声波,而这种高频声波已经超出人类的听觉能力范围。人类只有当这些声波被放慢到原频率的1/8时才能听到。虽然大多数蝙蝠在地上都显得无能为力,但是吸血蝙蝠有细长的腿和前臂,这使得它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在地上移动。睡觉的时候,吸血蝙蝠则通常用一条腿吊着。

3、生活食性
本科食性特殊。它们在天黑之后才开始活动,每晚定时觅食。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嗜吸鸟血,而吸血蝠则吸哺乳类血。它们降落于牛、马、鹿等寄主附近地面,然后爬上前肢到肩部或颈部,利用其上门齿和犬齿,能切开几毫米厚的皮肤,用舌舔食流出的血液。

三、眼镜蛇

1、简介
(1)、外文名
cobra。

(2)、别名
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扁头风。

(3)、拉丁学名
Naja。

(4)、界
动物界。

(5)、门
脊索动物门。

(6)、纲
爬行纲。

(7)、目
蛇目。

(8)、科
眼镜蛇科。

(9)、分布区域
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2、形态特征
(1)、眼镜蛇科主要特征
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 、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2)、颜色
剧毒蛇的颜色多种多样,从黑色或深棕色到浅黄白色。与无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叠,因而相对较小。多数眼镜蛇体形很大,可达1.2-2.5米长。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

3、生长繁殖
眼镜蛇是卵生动物,其繁殖期为6-8月,雌蛇每次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幼蛇3年后达到性成熟。

四、帝王蝎

1、简介
(1)、拉丁学名
Pandinus imperator。

(2)、别称
皇帝蝎、帝蝎、真帝王蝎、将军巨蝎。

(3)、界
动物界。

(4)、门
节肢动物门。

(5)、纲
蛛形纲。

(6)、目
蝎目。

(7)、科
蝎科。

(8)、分布区域
非洲中部及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塞内加尔,苏丹,坦桑尼亚。

2、分布范围
蝎子的分布极为广泛,从非洲热带雨林到沙漠,几乎整个热带地区都可见其踪影。

3、种群现状
帝王蝎因栖息地被大量的开发破坏,再加上非法捕捉,野外族群的数量已受到威胁,而成为被列为CITES Ⅱ保育类的蝎子之一,其余两种为喀麦隆独裁者帝王蝎Pandinus Dictato、冈比亚帝王蝎Pandinus Gambiensis;法律的规定,确实杜绝了许多不法行为,更是保障了帝王蝎的生存权力。

五、噬人鲨

1、简介
(1)、拉丁学名
Carcharodon carcharias。

(2)、别称
大白鲨、白鲨、食人鲛、白死鲨、白鲛、食人鲨。

(3)、界
动物界。

(4)、门
脊索动物门。

(5)、纲
软骨鱼纲。

(6)、目
鼠鲨目。

(7)、科
鲭鲨科。

(8)、英文名
Great White Shark、White Shark、white death。

(9)、保护级别
(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2、形态特征
(1)、体态
出生时的大小在109-165厘米之间。成年一般体长140-600厘米,最大达800厘米。体纺锤形,躯干粗大,头、尾渐细小。尾柄平扁,具一侧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较短,钝尖稍突。眼中大,圆形,瞳孔竖直,无瞬膜,位于口端上方,距第一鳃孔颇远。

(2)、外貌
鼻孔狭小,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前鼻瓣具一细小突出,鼻间隔比鼻孔宽约大2.5倍。口大,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比口长约大2倍;唇褶短小,口闭时下唇褶被掩蔽。齿大,三角形,直或稍斜,边缘具细锯齿,1-2行在使用。

(3)、特征
上颌齿每行26个,宽与长约相等,第一和第二齿最大,第三齿较小,第四齿以后渐小,最后数齿很小;下颌齿较狭,每行24个,第一和第二齿最大,第三齿以后渐小,最后数齿很小。喷水孔很小,位于眼后,有时消失。鳃孔5个,宽大,最后两个距离较近,最后1个恰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3、栖息环境
(1)、环境
噬人鲨属冷温和暖温区近海上层大型凶猛鲨,主要栖息于沿岸及近海大陆架及岛架水域,但也常游动于远离陆地及岛屿之大洋中。活动在表层下至大陆坡水深1280米处。

(2)、习惯
噬人鲨通常在小的沿海群岛巡逻,这些群岛上生活着海豹、海狮和海象、近海珊瑚礁、河岸和浅滩以及靠近海岸线的深水落水处的岩石岬角。白鲨通常以一种有目的的方式游弋,要么就在海底,要么就在海面附近,但在中深水区的时间相对较少。

六、灰熊 

1、简介
(1)、拉丁学名
Ursus arctos。

(2)、别称
藏马熊、哈熊,马熊、人熊。

(3)、界
动物界。

(4)、门
脊索动物门。

(5)、纲
哺乳纲。

(6)、目
食肉目。

(7)、科
熊科。

2、形态特征
(1)、外貌
大型食肉目动物,体长180~200厘米,体重达200千克。外形与黑熊相似,但毛色不同,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老年熊呈银灰色;幼年为棕黑色,颈部有一白色领环;胸毛长达10厘米。脚掌裸露,具厚实的足垫,但前足腕垫不如黑熊的宽大,与掌垫分开。

(2)、体态
灰熊虽然身体结构跟棕熊相近,但灰熊的身躯则显得更为肥胖、蓬松,且体型较重。一般成年的灰熊约2.5公尺长,450公斤重,较大者甚至可以重达700公斤。
公熊在爬行时肩高约1.3公尺,站立时身高约2.7公尺,母熊则比公熊来得小的多。 

(3)、特征
它们具有极为敏锐的嗅觉,但视觉和听觉跟狗一样普通。体毛的颜色则有许多种,包括带有银色或蓝色光泽的灰色毛,或是带有金色光泽的红色毛。这种光泽是由毛发末端的银色或淡黄色所造成的效果。

3、生活习性
(1)、生活环境
灰熊更喜欢在山中的森林、苔原以及海岸沿线居住。在十一月或十二月前后,熊会进到洞穴中冬眠,但它们并不是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偶尔也会外出觅食。

(2)、摄食
植物性一般食物占了60~90%,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野生寿命大约20~30年,圈养可达50岁。

七、食人鲳

1、简介
(1)、中文学名
食人鱼。

(2)、拉丁学名
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3)、别称
水虎鱼、食人鲳、淡水鲳、比拉鱼。

(4)、界
动物界。

(5)、门
脊索动物门。

(6)、纲
硬骨鱼纲。

(7)、目
鲤形目。

(8)、科
脂鲤科。

(9)、分布区域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

2、形态特征
(1)、特征
食人鲳又叫做食人鱼、水虎鱼等,它的颈部短,头骨特别是腭骨十分坚硬,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又形。属於可食性的鱼类。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又形。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以凶猛闻名。雌雄鉴别较困难。一般雄鱼颜色较艳丽,个体较小,雌鱼个体较大,颜色较浅,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

(2)、外貌
成熟的食人鱼雌雄外观相似,具鲜绿色的背部和鲜红色的腹部,体侧有斑纹。有高度发达的听觉。两颚短而有力,下颚突出,牙齿为三角形,尖锐,上下互相交错排列。咬住猎物后紧咬着不放,以身体的扭动将肉撕裂下来,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齿的轮流替换使其能持续觅食,而强有力的齿列可引致严重的咬伤。

(3)、品种
食人鲳的品种很多, 水族市面常见的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品种。该鱼全身呈龟绿色。成群的食人鲳常将误入水中的动物在短时间内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将误入水中的人吃掉。体长可达200毫米。

3、生活习性
食人鱼栖息在主流、较大支流,河宽甚广、水流较湍急处。成鱼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以昆虫、蠕虫、小型鱼类、腐肉为主,但其有些相近种只吃植物和小鱼。活动以白天为主,中午会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八、蜱虫

1、简介
(1)、别称
壁虱、扁虱、狗豆子。

(2)、界
动物界。

(3)、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4)、纲
蛛形纲 Arachnida。

(5)、目
Ixodida。

(6)、科
蜱总科 Ixodoidea。

(7)、分布区域
栖息在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以及包括兽穴、鸟巢里。

2、形态特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3、吸血习性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

九、蠼螋

1、简介
(1)、别名
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

(2)、界
动物界。

(3)、门
节肢动物门。

(4)、纲
昆虫纲。

(5)、目
革翅目。

(6)、分布区域、
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

2、概述
(1)、品种
蠼螋有大约1800种。革翅目的名字就来自它短短的革质前翅,意思是“皮状翅膀”。很多蠼螋的尾部有两个长长的钳子,既能用来求偶,又能用来捕猎、对抗掠食者、开合膜状的后翅。

(2)、繁殖
产卵以后,大部分雌虫就完成了作为母亲的职责。不过,有的雌虫会照顾自己的卵和若虫。它们会定期清洁虫卵,防止虫卵长霉,还会保护若虫免遭掠食者攻击。若虫成长过程中会蜕皮4次~6次,最后一次蜕皮后,它就变成了成虫。

3、形态特征
蠼螋很容易辨认,它们的腹部有由尾须特化而来的钳状或镊状的尾铗。除蝠螋亚目和鼠螋亚目成员的尾铗已缺失之外,1900多种蠼螋中的大多数都有尾铗。两性的尾铗在形状和大小上有所不同。尾铗是一种多功能的器官,求偶和防御时均可用,有时也用于清洁和折叠后翅。

十、水蛭

1、简介
(1)、拉丁学名
Whitmania pigra Whitman。

(2)、别称
蚂蟥。

(3)、界
动物界。

(4)、门
环节动物门。

(5)、纲
水蛭纲。

(6)、目
咽蛭目。

(7)、科
水蛭科。

(8)、英文名称
Leech。

2、外形特征
(1)、体态
体长稍扁,乍视之似圆柱形,体长约2~15厘米,宽约2毫米~1.5厘米。背面绿中带黑,有5条黄色纵线,腹面平坦,灰绿色,无杂色斑,整体环纹显著,体节由5环组成,每环宽度相似。眼10个,呈∩形排列,口内有3个半圆形的颚片围成一Y形,当吸着动物体时,用此颚片向皮肤钻进,体大型,体长60-120mm,宽13-14mm。

(2)、外貌
背面暗绿色,有5条纵纹,吸取血液,由咽经食道而贮存于整个消化道和盲囊中。身体各节均有排泄孔,开口于腹侧。雌雄生殖孔相距4环,各开口于环与环之间。前吸盘较易见,后吸盘更显著,吸附力也强。

3、分布情况
中国大部地区的湖泊、池塘以及水田中均有生产。主产于山东微山、东平、南阳湖等湖中,以微山湖产量最大,除供应本省外,并销售东北、河北、山西各地。江苏苏州市郊、吴县等地所产亦外销一部分。此外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处亦产,均自产自销。

相关回答

相关专题

热门问答

热门专题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