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的食物有哪些?补脾的药物、中药有哪些?用法用量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一、党参
	
	1、补脾功效
	党参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
	
	3、注意事项
	有实邪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二、黄芪
	
	1、补脾功效
	黄耆根可以入药,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2、用法用量
	一天两次,一次两勺。
	
	3、注意事项
	(1)、如果是属于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那么千万不要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不仅不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一类型的患者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就应该将黄连、大黄、败酱草以及栀子一起泡水服用,千万不能够选择黄芪。
	
	(2)、如果是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的,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合适的中药。
	
	(3)、正在月经期间的女性也是不能够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三、白术
	
	1、补脾功效
	白术是一种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药材,具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白术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等,对治疗肝硬化腹水、原发性肝癌、美尼尔氏综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肠炎及白细胞减少症等有一定疗效。
	
	2、用法用量
	煎服,每天10至15克。
	
	3、注意事项
	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严重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四、茯苓
	
	1、补脾功效
	具有补脾益气,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2、用法用量
	内服。每天一次,每次10~15g。
	
	3、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五、鸡内金
	
	1、补脾功效
	具有补脾益气,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之功效。
	
	2、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服效果优于煎剂。
	
	3、注意事项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六、麦芽
	
	1、补脾功效
	具有补脾益气,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之功效。
	
	2、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3、注意事项
	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七、山药
	
	1、补脾功效
	根可入药,甘,温、平,无毒。主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赢瘦,充五脏,除烦热。
	
	2、用法用量
	内服。每天一次,每次15~30克。
	
	3、注意事项
	该品养阴能助湿,所以湿盛中满、或有积滞、有实邪者不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用山药一般无明显禁忌症,但因其有收敛作用,所以患感冒、大便燥结者及肠胃积滞者忌用。
	
	八、大枣
	
	1、补脾功效
	(1)、红枣所含有的环磷酸腺苷,是人体细胞能量代谢的必需成分,能够增强肌力、消除疲劳、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对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2)、中医中药理论认为,红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红枣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贫血、过敏性紫癜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3)、红枣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及环磷酸腺苷,有较强的抗癌、抗过敏作用。大枣能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还能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等。
	
	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捣烂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3、注意事项
	(1)、生吃时,枣皮易滞留在肠道中不易排出,因此吃枣时应细细咀嚼。
	
	(2)、枣皮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炖汤时应连皮一起烹调。
	
	(3)、枣虽然可以经常食用,但一次最好别超过20枚,吃得过量会有损消化功能,引发便秘。过多食用大枣会引起胃酸过多和腹胀。
	
	九、丁香
	
	1、补脾功效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2、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3、注意事项
	不宜与郁金同用。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十、黄精
	
	1、补脾功效
	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药用植物,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作用。
	
	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入丸、散熬膏。外用:适量,煎汤洗;熬膏涂;或浸酒搽。
	
	3、注意事项
	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