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剧种,福建五大剧种是什么?相关知识是什么?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被称为福建省五大剧种。
	
	一、闽剧
	
	1、发源地
	福州市。
	
	2、简介
	(1)、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莆仙戏
	
	1、发源地
	莆田市。
	
	2、简介
	(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3)、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4)、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5)、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
	
	(6)、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获得“莆仙戏”保护单位资格。
	
	三、梨园戏
	
	1、发源地
	泉州。
	
	2、简介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 梨园戏音乐。
	
	2、简介
	(1)、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
	
	(2)、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3)、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高甲戏
	
	1、发源地
	泉州市。
	
	2、简介
	(1)、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3)、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五、芗剧
	
	1、发源地
	漳州。
	
	2、简介
	(1)、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
	
	(2)、歌仔戏音乐曲调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与表演艺术,民国初年盛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