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法 > 哪些 > 冬至的古诗、手抄报

冬至的古诗有那些?冬至的手抄报和民谣!

发布时间:2020-06-02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62次

目录

目录

导读 / Read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部分冬至的古诗和手抄报让大家学习一下。

一、冬至的古诗
1、《冬至夜怀湘灵》 唐代: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2.《至后》 唐代: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3.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4、宋·陆游 《辛酉冬至》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5、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6、唐·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唐·杜甫《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二、冬至手抄报
1、冬至手抄报:基本认识
(1)节气定义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2)冬至为何冷在“三九”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间,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冷在三九”。
 
(3)古人对冬至的说法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4)闰月的参照标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5)名称释义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2、冬至手抄报:冬至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3、冬至手抄报内容:冬至的传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三、冬至的民谣
1、民谣一:
冬至到,冬至到;南馄饨,北方饺;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扫;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这一夜,最长了;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2、民谣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注解:一九二九,人们出门的时候手都缩在袖子里或是戴着手套;三九四九,水已经结成了厚厚的冰,可以在上面行走而不用担心掉下去;五九六九,天气慢慢转暖,这时候河边的柳树已经可以看到有发芽的嫩绿;七九的时候冰已经融化,八九的时候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九九到了农民开始使耕牛耕种土地,春天到了。

3、民谣三:
搓米时聚搓搓,节节年年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岁增多。
搓米时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

注解:搓“米时”是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

4、民谣四: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

注解:明天就要到冬至了,家家户户都在捣碎大米做汤圆,冬至的默认很长,汤圆不煮天也没有亮。

5、民谣五:
数九瑞雪飘,青松戴风帽, 红梅亦素裹,翠竹白眉毛。 

注解:冬至过后到了数九寒天,大雪飞舞,青松、红梅,还有翠竹都被积雪覆盖,变成了一片白色。

相关回答

相关专题

热门问答

热门专题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