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行是 > 六大 > 佛教六大神通

佛教六大神通是那些?

发布时间:2020-08-22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99次

目录

目录

导读 / Read

神通一词我们时常看见,意思就是指一个人有着高深的法力,能够移山倒海,做出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这些都是小说的内容,而在佛教的角度上,神通是指拥有无上的法力,在使用自身的本领的时变得更加厉害。那么佛教常说的六大神通又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简单的

一,佛教六大神通
1.六神通之天眼通
简介:
所谓天眼通,自然就不是凡人的肉眼,看远点就看不清,看近点就被遮挡;像佛陀菩萨他们的双眼,能够使用天眼神通,能够一目千里,任何障碍都能透视,几乎无穷无尽。

2.六神通之天耳通
简介:
佛陀和菩萨的天耳通,不仅能用来听人的声音,因为他们是要救苦救难的,所以不管是不是人世,其他世界的声音一样能听到,所以才能够做到耳观众生,给予福报的地步。

3.六神通之他心通
简介:
他心通很好理解,就和读心术差不多,只是这个要更迅速一些,只要别人心中一生出念头,自己立马就知道对方要做什么,知道他人的心理活动。

4.六神通之宿命通
简介:
佛陀和菩萨有一个本领,可以得知别人的前世未来命运如何,其实这就是他心通的体现,能够知道自己和他人多生多劫在哪一世投生,什么名称、家族、福报、寿命。

5.六神通之神足通
简介:
神足通是最基本的神通,能够让人离地飞行,踏雪无痕,只要心头一念,世间哪里都可去得。

6.六神通之漏尽通
简介:
所谓漏尽通,如果前面五通外道也有的话,那证果圣人就是烦恼断尽,就不会再漏失在三界里面。

二,佛教六大罪恶
1.贪
内容简介: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
内容简介: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
内容简介: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4.慢
内容简介:慢也可以解释为态度冷淡,没礼貌,不敬,傲慢,怠慢,涣散。

5.疑
内容简介:猜疑,犹豫,估计,畏惧等。

6.不正见
内容简介: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为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三,佛教六大修行
1、布施
内容简介:
(1)所谓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佛教中非常讲究布施,只要一个人想要修行,布施是必须要做到的。布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来祛除自我心中的贪念。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执著于自己的财富,就是不能贪吝。

(2)一个人能不能做到施舍,也可以看出他对待别人的态度。同时,布施不仅能增长自己的慈悲,也能帮助别人度过各种难关。这种利己利他的行为,一贯为佛教中所奉持。同时,布施也能与人结佛缘。接受对方的布施结下的缘分,会一直保持下去,直到对方能在缘分的作用下,进入修行的行列。所以,佛教中有这么一句偈语: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由此可见布施所带来的因果。

2、持戒
内容简介:
(1)持戒波罗蜜,是当初佛陀在世时就定下来的。由最初的五戒,发展到八戒,到现在,佛教的戒律有差不多两百多条。其实,真正的戒,来自修行人的自心。戒律的好处,能让人克制自己各种不好的欲望,从而达到“菩萨行”的状态。

(2)佛陀讲法,归根结底就是“戒定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戒,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很多人觉得要做到戒很难,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都做到了戒。比如为了增强体质而不断地锻炼,就是克制自己去掉对其它东西的执著,将心思用在锻炼上,不做无用之功。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如果不“戒”,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就达不到锻炼的那个目标了。

3、忍辱
内容简介:
(1)忍辱波罗蜜,指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做到承受各种不公平对待。不仅能忍受外部的各种痛苦,也能忍受来自内心的各种煎熬。菩萨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心地慈悲,于内于外,都能慈悲待人。

(2)忍辱起到的作用很大,如果修行的人不忍,会造成自己所积累的福德,最终归于虚无。嗔心一起,火烧功德林,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也是忍辱的范畴。可见忍辱并不仅仅是修行人的专利。

4、精进
内容简介:
(1)精进波罗蜜,其实就是一个字:勤。不但要勤于诵经、打坐、持咒,还要勤于修持其它五波罗蜜。要做到精进其实也不容易,人都有一个懒惰心理,懒能生怠。很多东西,都会毁在懒惰之下。

(2)一个人,想要快速修行证果,就必须要做到精进波罗蜜。慢慢地修也行,但是会拉长证果的速度。很多人说知道修行容易,但是能做到精进的,却是少之又少。就像两个人学习,努力用功学习,和边学边玩的人,学成的速度就完全不同。

5、禅定

内容简介:
(1)禅定波罗蜜,一般来说指的是打坐。但是真正的禅定,并不仅仅是打坐。而是指的修行中的状态。比如《法华经》,就是佛陀在禅定中宣说。现在的人所说的禅定,一般指的仅仅是打坐而已。

(2)禅定的状态有高有低,随着修行的人进入不同的果位,进入禅定能证得的佛法也各有不同。对于禅定修行,也是菩萨行中的一种。在过去的小乘佛教中,并没有禅定,而是称之为出离。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只要平时能做到得知不喜、失之不忧,就已经是禅定的一种状态了。

6、般若

内容简介:
(1)般若波罗蜜,通常就是指的智慧。修行人的智慧,和普通人的智慧略有不同。普通人的智慧,指的是对事物的解决之道。修行人的智慧,则是指的对心的控制之道。他们的区别,一个是为了驾驭外物,一个是为了驾驭内心。

(2)多修习般若波罗蜜,能增长修行人的智慧。也能祛除各种无明愚痴。一个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存在各种无名愚痴。只要将愚痴破开,烦恼也就随之而解了。所以在《地藏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用智慧剑,破烦恼贼。”就是这个原因。

相关回答

相关专题

热门问答

热门专题

最新问答